案例4
發布日期:2023年09月12日
陳某某,男,53歲,2020年10月12日初診。
主訴:雙足多關節腫痛年余,加重一周。
病史: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出現雙足多關節腫痛,于當地醫院診斷為“痛風性關節炎”,經中西醫治療后好轉。一周前因恣食肥膩后痛風復作,雙足多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,不可近觸,慕名前來求診?,F癥見:雙足多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,兼見身困,時有頭暈,口干口苦,納、眠可,二便尚調,舌尖紅,苔薄黃,脈滑數。實驗室檢查示:血尿酸483.1umol/L(正常值208~416umol/L);尿酸鹽結晶(+)。
處方:白虎加人參湯加減。
生石膏30g(先煎) ???知母9g???????太子參20g???????甘草5g
黃芪20g ????????葛根20g??????百合30g ?????????鮮石斛9g
薏苡仁20g?????土茯苓20g? ???山慈菇20g? ?????徐長卿20g
忍冬藤20g?? 海桐皮20g
6劑,水煎服,日1劑,早晚飯后40分鐘溫服。同時囑患者清淡飲食。
二診(2020.10.19):雙足關節紅腫已消退,仍覺疼痛,口干不苦,舌尖紅,苔薄黃,脈滑。予上方加桂枝9g、雞血藤20g,黃芪改為30g,續進6劑,煎服法同前。
三診(2020.10.26):雙足關節疼痛較前緩解,口干、身困亦緩,頭暈未作,舌淡紅,苔白,脈滑。效不更方,予上方續服6劑后,諸癥悉平。為鞏固療效,守方隨證加減調治1月余,患者痛風未再作,余諸癥皆瘥,復查血尿酸383umol/L;尿酸鹽結晶(-),囑患者調節飲食,定期復診。
按語: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、滑囊、軟骨、骨質和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,主要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,多發于第一跖趾關節,也可發生于其他較大關節,尤其是踝部與足部關節。痛風性關節炎多屬中醫學的“痹癥”、“歷節”等范疇。本病與素體陽盛或陰虛內熱,或因風、寒、濕邪化熱有關,復因痰濁、濕熱內生,阻滯經絡,不通則痛而發。朱丹溪《丹溪治法心要》云:“彼痛風者,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,其后或涉冷水,或立濕地,或扇取涼,或臥當風,寒涼外搏,熱血得寒,汗濁凝澀,所以作痛。夜則痛甚,行于陰也?!?/span>
蘇寅老師認為:本案痛風性關節炎乃陽明濕熱內阻,耗傷氣陰所致?;颊哂捎陧撤誓?,導致痰濁內蘊,濕熱化生,壅遏三焦,流滯關節,故見多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,不可近觸;陽明濕熱上蒸,熱傷津液,故見口苦口干;濕熱久蘊,氣陰虧耗,清陽不升,肌體失養,故而身困乏力、頭暈;濕熱痰濁之邪膠結,積毒為害,毒邪隨血液運行全身,故見尿酸升高;結合其舌尖紅、苔薄黃、脈滑數,皆為濕熱痹阻之征象。在治療上,吾師治以清熱益氣生津,解毒利濕止痛,方選白虎加人參湯加減。白虎加人參湯出自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具有清熱益氣生津之功。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,入肺、胃二經,功善清解,透熱出表,以除陽明氣分之熱;知母苦寒質潤,既助石膏清肺胃熱,又滋陰潤燥;太子參甘潤微苦,其補而能清,善于補氣,又可養陰,兼能生津;黃芪補氣健脾升清,脾氣健運則濕濁自消,氣足血行而關節通利;佐以甘草既合黃芪補脾益氣,又可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;葛根善升陽明清氣,升津舒筋;百合與知母相須為用,清熱解毒,且可固護陰液;鮮鐵皮益胃生津,滋陰清熱;配以薏苡仁、土茯苓清熱泄濁,導濕熱由小便而出;山慈菇、徐長卿、忍冬藤、海桐皮清熱除濕解毒、通絡消腫止痛。諸藥合用,共奏益氣養陰生津、清熱利濕止痛之功。
二診時,患者雙足關節紅腫已退,余諸癥緩解,但仍覺關節疼痛。藥已中的,守上方加桂枝、雞血藤舒筋活絡,雞血藤又可去瘀血,生新血;加大黃芪量以增益氣健脾,行血通絡之力。三診守方調服后,患者關節腫痛消除,余諸癥皆平。堅持調治鞏固療效后,痛風未再復發,尿酸指標恢復正常,病告暫愈。然本病病情頑固,容易反復,需要長期堅持保持良好飲食生活習慣,并定期復診服藥鞏固,以期痊愈。